感冒是受風寒?還是被病毒感染? 2013/07/02 13:23 原文刊載處: http://blog.udn.com/lintc253/7861015 正中書局曾出版一本書「感冒」 ( 民國 88 年版 ) ,作者有三人,分別為台大醫學院細菌學科陳振陽教授、內科張上淳醫師及小兒科李秉穎醫師。這是一本相當不錯的健康科普讀物,在我門診的小兒發燒患者中,有些家長常擔心是否會燒壞頭殼時,我會運用該書的第 222 頁「一般人常有燒太高會把腦子燒壞的想法, …… ,這些情形都是倒果為因的錯誤印象, …… 」,讓家長了解,急著退燒其實是沒有必要、也不應該的。 但該書 115 頁至 144 頁李秉穎醫師以「感冒與冷的關係」為題,駁斥民眾 : 「感冒是吹風、著涼、受風寒」的傳統觀念,並強調「感冒主要是受到病毒感染」的論點 ( 這也是多數主流西醫的觀點 ) 。對此,我則持有不同的看法。 中醫與西醫看待疾病的觀點有很大的差異,中醫以「整體觀、辯證論治」二大特色看病,視身體各臟腑為整體,且相互影響,將人體的臟腑與自然界的日月山川相比擬,用取象比類、陰陽五行的思維來解釋疾病,因此常被具現代數理化背景的西醫斥之為「落伍與不科學」。反觀西醫經由解剖人體結構,透過顯微鏡,由病理學、微生物學……等 ,研究疾病在體內的細微變化,認為這樣才是疾病真正的現象。只可惜過度重視局部與顯微世界的西醫,反而因此而漏掉生物與生物、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,而這些卻往往是生病最主要的因素。中醫與西醫之看待疾病,就好比是欣賞一幅油畫,未必需要用放大鏡、顯微鏡貼近來看。保持適當的距離,才能看出畫中要表達的整體意境,不是嗎? 醫學系五年級時學過「疾病發生的三角形」( epidemiologic triangle ) ( 見附圖 ) 。生病的因素有三:病原 (Agent) 、宿主 (Host) 和環境 (Environment) 。會不會生病與「病原毒力的大小、宿主的免疫力和環境因素」三者都有關係。以環境因素為例,若將海水引入,淡水魚就不能存活,同樣的 ,體內的 PH 值略為改變也可以消滅病原。中醫、中藥治病 ,憑藉的就是這種「改變內環境」原則。西醫則是在顯微鏡下看到微生物,就一口咬定「罪魁禍首就是它」,所以消毒水、殺菌劑、抗生素、紫外線、奈米銀……各種武器一一出...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