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醫「治病」的觀念大不同
題目:中西醫「治病」的觀念大不同
中醫對生病的定義是「人之為病,病在陰陽之偏勝」。翻成白話就是:「生病,就是偏離了正常的情況(偏陰或偏陽)」。這個定義與西醫對生病的定義本無多大差別。但是西醫見到人體有了偏性,糾偏的方式經常是去掩蓋(手術)或是用藥去抑制。而中醫糾偏的方式卻多半是想辦法恢復原狀。運用「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」,「熱證用寒藥,寒證用熱藥」,目標是將身體已經發生的偏性,用針灸、按摩、推拿或相對的中藥,努力去調回原狀,即所謂「陰平陽秘,以平為期。」
舉例來說,兒童長期的過敏性鼻炎、鼻塞、張嘴呼吸,會造成鼻甲肥厚,扁桃腺、腺樣體肥大,進一步,呼吸會更困難。
器官的肥大,明顯是一種偏性。西醫的處理方式常常是「用藥抑制或手術切除」,中醫的思考則是「想辦法運用陰陽平衡,回復原狀」。
抑制或切除,表面好像見效快,可是根本問題沒有解決,產生的後遺症會更糟。中醫運用調整陰陽,回復原狀,醫療的困難度很高,並非個個中醫師都做得到。但是如果辨證正確,方向正確,就可以逐漸的回復原狀,恢復健康。
偏性不大時,患者本身常常不自覺,等到偏性大到一個程度時,患者才會想要求醫,這時糾偏所需要的力度與時間,當然會比較大,比較長。
醫療的過程,就是漸漸地將偏性調回原點(正常)的工程,耗時費力,常常還需要患者的生活作息、飲食習慣與適當的運動配合,才能事半功倍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