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騙局的「西藥治感冒」,可以休了吧!~~系列說明之1
每到週五六,就會有一批受到「藥害」的氣喘小朋友來報到,現在不少一、二歲的小朋友被診斷為氣喘,長期吸類固醇。這麼小小年紀就「吸毒」,要吸到幾時才會長大,如此的醫療真是讓人痛心。
我對此頗有感慨,2017/10/26在臉書PO文「百年騙局的西藥治感冒,可以休了吧!」。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intc253.allergy/posts/751419848378444 有不少網友回應與轉貼,但是還是有很多網友看不懂為何吃感冒藥會與氣喘的發生有關。還有幾個自稱是西醫師的進來鬧場(胡說八道),更加深了這些網友的疑惑。
為了解除這些疑惑,特地開闢這一個專欄,每天說一點,慢慢的來分析這當中的道理,希望民眾能理性分析,學習正確的健康知識,至少知道何時該接受與何時該拒絕服藥,並且敢於濫開藥的醫師說「不」!
本專欄將聚焦於「感冒」與「過敏性鼻炎、肥厚性鼻炎、鼻竇炎、氣喘、中耳炎、積液性中耳炎......等」之間的相互關係,並且會說明為何濫用感冒(西)藥就會導致這些合併症的發生,以及這些合併症還可能產生那些續發的合併症,並且會提供您相應的對策。各位看倌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,對您的健康有所幫助,就希望您看倌們多多分享,讓更多的人受益。
有看不明白的民眾,歡迎隨時提出問題,我很樂意解答。同時我也很願意虛心接受同行醫師的指正或補充,但事先聲明,我拒絕任何惡意、無理的批判與人身攻擊。為了響應「網路實名化」及大家都須對公眾負責,希望來質疑的醫師朋友們能亮出真實姓名與背景(服務醫療院所),以昭民眾之公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今天我們先來談談有關感冒的基本常識:
西醫所稱的感冒,是指上呼吸道受到病原的攻擊,感冒的病原約有90%是病毒,10%是病菌。而身體受到感冒病原攻擊之後,身體為了自救及驅趕入侵的病源,就會有「打噴嚏、流鼻水、鼻塞、咳嗽、生痰、甚至發燒......」的對抗動作,這些自救動作就是大家所習稱的「症狀」。
而常用的感冒(西)藥不外乎就是:「抗組織胺、鼻充血解除劑、祛痰藥、鎮咳藥與退燒(消炎)藥」,這些(西)藥恰恰就是在消滅(或削弱)這些自救動作的。感冒時身體的不舒服,就是因為身體在自救所產生的這些「軍事動作」,吃了感冒藥後,這些「軍事動作」就會「和緩」一點,所以西藥廠就給將感冒藥定位為「緩解症狀」的藥。當您吃的感冒藥越多、越重,效果越明顯,就是軍事動作被「緩解」得越徹底,「緩解軍事動作」最徹底的藥就是類固醇,所以「神醫」最愛用的「感冒藥」,就是類固醇。
感冒西藥不是完全不能吃,而是必須權衡利弊得失。如果感冒的自救症狀真的造成身體極大的不舒服,還是可以用感冒藥來「緩解症狀」,讓身體好好休息一下,培養體力再來好好作戰。但只要症狀有緩解,其實就不必繼續吃藥。現在醫療上最大的問題是:很多家長誤以為感冒藥可以「治療感冒」,甚至以為「如果不繼續吃藥,就有可能會變成肺炎」,這才是最大的誤區,也是造成某些「神醫」可以濫用感冒藥的溫床。
今天感冒的主題先談到此,明天再繼續來談「感冒有必要用到抗生素嗎?」
留言
張貼留言